苏州市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 《新课程下有效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子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 ||||
|
||||
苏州市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 《新课程下有效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子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昆山市周庄中学 马 霞 一、 课题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新课程要“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要“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多方面的,只有完成这些要求,才能说教学是有效的。这是基础教育战线每一个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 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学科素养”教学目标。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赋予学习以学生精神成长的意义等等。 目前,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压力过大、教育教学效益不高,课程改革难以深化。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层面和复杂的,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中,由于缺乏在具体教学技术层面的帮助指导,致使新课程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效益和质量难以提升。为此,研究和探索课堂有效教学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二、概念的界定 有效教学( effective teaching )是 20 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所谓 “ 有效教学 ”,就是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包含教师有效的 “ 教 ” ,学生有效 的“ 学 ”,师生得到有效的相互促进与发展。也就是说,有效的课堂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单纯看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掌握所学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简明地说:有效教学是指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益已成为一种国际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与社会发展趋势是相适应的。近年来,对有效教学的追求成为世界范围内所关注的话题,同时产生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的教育心理学教授鲍里奇(Gary Borich)博士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的新技巧》;我国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等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顺应。 三、理论依据 1、有效教育理论 有效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开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融科学性、差异性于一体的动态理论,其核心是关注儿童先天具有的各种潜能,并依据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儿童的智力特点等,借用外力,巧妙整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笑容绽放,自信飞扬,彰显个性,全面发展。 罗杰斯的师生关系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种心理需要,“这是一种对亲密的真实的人际关系的渴求。在这种关系中,情感和情绪能自发地表现出来,它们并没有得到详细的审查或者受到各种各样的胁迫;在那里,深刻的体验──沮丧的和欢欣的──能被分享;在那里,能冒险采用新的行为方式,并且不断加以提高,总而言之,在那里,他能接近被充分理解的和接受的状态”。 四、 研究的目的 1.探索出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方式,找寻影响课堂有效性的因素,探索出有效教学最佳途径和方法,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并建立较完整的操作体系落实于教学实践中。 2.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从而使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益有明显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全体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通过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将问题发展成为课题研究的主题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反作用于教学实践中去,以指导新的教学实践,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2.综合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定期查阅相关书籍杂志及上网浏览相关信息,了解同类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研究成果及最新的研究动态,为本课题提供借鉴参考,并为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提升作好理论准备。 3.教育实验法: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及构建和谐课堂等具体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科学选择好自变量和因变量,控制实验条件,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真实的揭示出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为课题组提供一手的实验数据和实验资料。并及时的撰写实验报告、教育案例和教育论文。 4.个案分析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根据各自的个性特点而言的,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方法都不尽相同,因此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典型案例进行个性化分析研究,从特殊中找出一般,从个性中找出共性。 5.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研究更趋系统化、理论化。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举措 (一)研究内容及要点 1.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注重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常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完成原有的教学任务。“有效教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也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一种教学形式。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在有效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建者”、“指导者”、“帮助者”。 2.寻找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①语文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语文课程目标是衡量语文教学内容是否有效的最重要的标准,教学内容必须与语文课程目标保持一致,但是语文教学的现实却与之相去甚远。语文教学内容过去是应试性工具训练唱主角,新课程改革以来,非语文充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缺乏课程目标的理据。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提出必须面向全体,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对语文素养的总认识。语文素养这个新的核心概念与以前提的语文能力相比是一种更有包容性更有深度的表达,标志着语文课程目标的提升,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也表明了对语文教育培养目标认识的逐步深化。语文素养比语文能力扩大了内涵,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等内容。 语文课程目标指引、规限着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要指向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在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时既要关注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又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②语文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依据学生两个方面的因素:学生实际水平和发展要求。 ③语文教学内容应是预设与生成并重 语文教学要注重课前预设教学内容,它是依据课程目标、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确定的,是课程计划性规定性的体现,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体现。追求的是完美无缺、原封不动地完成自己预设的一切,这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表现,目中无学生,缺乏对学生的了解,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不能有针对性地教学。教学内容设计不能仅仅以语文知识的逻辑为依据,更要以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为依据,教学内容不应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有弹性的。 语文教学要注重课堂中的生成内容,课堂教学有许多无法预见的不确定的因素,教学情景复杂多变,在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中,思想感情的交流碰撞会产生新的教学内容。对此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地调整原有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一成不变,不能完全是教师原有的内容,应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注重动态生成,有利于学生主题经验的建构。但不能生成过度,生成内容太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使教学失去中心,导致教学随意性、低效化。 ④教学内容要照顾学生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确定教学内容时首先要明确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鲜活生命体,我们要重视并研究学生间的种种差异并以此作为研究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我们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成性,要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以及他们的体验和理解,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因人施教,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确定相应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适合所有的学生,能满足多数同学的需求,又能兼顾先进生和后进生的不同要求。要具体弄清哪些内容是学生已会的,哪些是独立学习能会的,哪些是需同伴和老师的帮助能会的,据此展开教学,照顾学生的差异。 ⑤语文教学内容应是语言、思维和人文三个维度内容的融合 语文新课标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表现为语文教学内容就是语言、思维和人文内容的统一。语文是在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下,对知识经验进行加工形成思想,再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进行交际的行为。这表明语言和思维是贯彻语文活动始终、密不可分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而语文交际行为不能不打上人的情感态度的烙印,其实语言和思维活动也和人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文化品位等等密切交织在一起的。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就是由语言、思维和人文这三方面的素养构成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从这三个方面考虑,从其相互关系着手,力求融会兼顾。 七、研究步骤 1、初期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6月) 成立于语文子课题研究组,对课题进行论证,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 2、中期研究阶段(2017年---2019年) 按照课题方案开展实验,建立子课题档案。以语文组研究的凡事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定期组织评课选优、观摩研究课,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的交流,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与评估。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论文,不断修改和完善课题资料。 3、后期总结、结题阶段(2019年----2020年) 收集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研究的论文,做好课题成果总结工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