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中学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 | ||||
|
||||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按照“教好每一个学生”的目标和创建“全员参与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德育工作体系的要求,探索新形势下我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全面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水平,努力实现学校提出的教育教学目标,现根据苏州市关于《在全市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试行“德育导师制”的意见》的通知(苏教政宣〔2010〕42号文件)和昆山市教育局关于实施“德育导师制”工作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德育导师制的含义 德育导师制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科任教师身上,导师将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新模式。 二、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1、指导思想 实施德育导师制坚持以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为指导,针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变教育观念,探索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德育方式。提倡学生德育导师群体负责制,从教师灌输说教转变为师生平等对话,开展以沟通、理解、帮助为特征的个别教育,进一步有效推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2、工作原则 (1)发展性原则。导师的工作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 (2)个性化原则。导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特点,促进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 (3)人本化原则。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受导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真诚关爱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渐进性原则。导师要根据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和认知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能力。 (5)整体性原则。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德育导师组,发挥团队的力量开展指导工作。 三、导师的素质要求、主要职责 1、德育导师应具备以下素质:(1)良好的政治品德和高尚的师德修养;(2)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3)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能力。 2、德育导师的职责是:(1)关心受导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帮助并指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2)关心受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3)关心受导学生的学业进步及特长发展,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4)指导受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他们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5)经常与受导学生家长及其它科任教师沟通,协调各方面力量帮助他们成长。 四、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组织机构 为保证德育导师制实施工作的正常运行,加强对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组织领导,成立学校德育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阐明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意义和方法,成立德育导师制实施工作小组,明确德育导师制工作小组成员职责。 领导小组: 组 长:蔡建中 副组长:周荣苏、陈玉坤 成 员:蔡华、周秀英、邵培兴、陆伟荣、吴东林、郁建新、莫慧、张建龙 职 责:主要负责对实施德育导师制的领导和指导工作,审定学校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及德育导师名单。 工作小组:陈玉坤、吴东林、莫慧 职 责:主要负责制定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落实德育导师的报名、资格预审工作,确定德育导师的聘请名单并上报领导小组审核;具体负责《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的落实,确定受导学生的名单,并负责对德育导师队伍的培训、管理与考核工作。 五、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方法和步骤 1、摸底调查 (1)调查并确定能够胜任德育导师的教师。 (2)调查需要受导的学生及辅导的主要内容(学习、道德、行为、心理、体育、艺术等);(受导学生名单由各班主任提供并填写受导学生情况登记表。主要是问题生、学困生、家庭特殊的学生等。) 2、德育导师的确定及使用 (1)担任德育导师的对象:担任过正班主任和教研组长、行政干部。 (2)德育导师的确定:根据自主、公开的原则,采取个人自愿和集体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由学校德育导师制工作小组初步确定人选,报学校德育导师领导小组审定。 (3)使用办法:领导小组在确定德育导师的人选后,向全体教职员工公布,并在各班提交受导学生的基础上由工作小组 最后确定。每学年选择一次,原则上一名德育导师指导2名学生。 六、德育导师的工作制度 (1)档案制度。为每位受导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业跟踪档案,对学生每一周期的表现及每次考试后的成绩逐一登记,分析对照,绘制学生学业、行为等变化曲线。建立受导学生成长的档案袋,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症下药,制订受导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 (2)家访联系制度。建立定期家长接待日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系制度,每月至少与受导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德育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挂靠的更要作为重点)。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共同探求教育方法。 (3)谈心与汇报制度。 “德育导师”坚持每月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建立导师工作记录袋,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 (4)导师培训制度。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要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举办德育导师工作研讨及案例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导师的育人能力、工作水平及研究水平。 (5)导师考核制度。学校德育导师制工作小组根据下列四种情况,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一是每位导师的工作手册记录情况;二是受导学生和家长对导师工作的评价;三是受导学生的实际表现(包括品德和学习情况);四是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评价。 (6)导师奖励制度。德育导师在评优、评先、晋升职称及各类推优的评选中,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学校每年对德育导师进行考核,被认为合格的,计四分之一年班主任工龄,每学年评出若干名“校级优秀德育导师”。 七、实施德育导师制应注意的事项 1、正确处理德育导师与教学的关系。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目的是为了纠正长期以来“教书”与“育人”彼此脱离的现象,通过德育导师制,真正落实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因此,德育导师既要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状况,又要指导他们学会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正确处理德育导师与班主任的关系。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实施德育导师制是班主任工作的有力补充,不是取消班主任,也不是以德育导师取代班主任,班主任本身也是德育导师。在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将德育导师对受导学生的个别教育与班主任对班级的全面管理有机整合,两者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合效应。建立班主任制与德育导师制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主要承担对学生行政班的管理,德育导师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由班主任协调德育导师、任课教师,相互通报和及时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形成管理学生的有效机制。 3、正确处理德育导师与家长的关系。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子女,德育导师应多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德育导师应尊重家长,讲究与家长联络的方法,关注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与家长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周 庄 中 学 2010年11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