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周庄文化资源 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 ||||
|
||||
利用周庄文化资源 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周庄中学 吴东林 一、提出的背景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对青少年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的因素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分析道德失真的根源,其中一个失误就在于德育与民族文化的脱离,致使塑造人的德行的道德教育成为道德知识的灌输。任何偏离民族文化的道德教育都是盲从的、非理性。因为道德知识的掌握和道德认知的发展,也只有渗透于民族文化的氛围之中才会有意义,才会产生民族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付诸于道德实践,道德体验,再转化为道德行为。理性地向民族文化回归,是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民族文化的趋向下,探索功利视野中的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道德教育尤为重要。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不继承和弘扬自己民族文化,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就可能被外国文化吞噬,我们就可能不知不觉地丧失自己的文化优势。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构筑、夯实民族文化的基础,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根据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道的很少,本土文化也是严重缺失。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泛滥、享乐主义思想盛行、个人主义思潮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减弱;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薄弱;不注意公共卫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这些现象虽然是一种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善于挖掘和利用当地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分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要抓住时机,整合资源,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要精心组织夏令营、冬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等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未成年人。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中小学生的原则,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善于开发地方德育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注学生德育历程和自由成长的道德教育,必须渗透于民族文化之土壤上。而乡土文化正是民族文化这一领域中最灿烂的一块,又是和农村小学生息息相关的。一方面,乡土文化中的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是一个地区社会文化的基本内涵,也是道德教育存在发展的根本。另一方面,个体生活的世界是生命存活的世界,是生命求得意义和价值的活动;主体生命的发展不在抽象的认知世界,而在富有人性的完整生活世界;主体的道德,作为生命的灵魂和核心,不是教授的结果,不在于道德的知识、行为和技能,而是在日常文化熏陶中形成的,在于心灵的感应。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地方性知识 地方性知识又称“本土知识”,是20世纪60年代知识变革的重要成果,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吉尔兹于70年代所提出。地方性知识具有“地方性”、“整体性”、“情境性”等特征,与文化的“全国性”、“国际性”、“普遍性”相对应,它在认同人类文化的普遍规律和共同结构的同时,更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特殊性以及个别性。地方性知识观不仅强调对区域、本土以及具体情景的文化事实的发现、认识,同时强调对社会文化以及知识的理解方式,即不能用局外人的眼光和观点去看待,用所谓普遍性知识去理解具体的本土文化,而应以内部人也就是“文化持有人”的眼光去理解地方的具体的文化行为和事实观念等。地方性知识作为一种知识文化体系,对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具有新的启示。 2.乡土德育(周庄文化) 乡土即故乡本土,它首先表现的是一种空间概念,同时也表现为人与故乡本土的一种主客体关系,因而乡土具有情感性、具体对象性以及可变性等特点。乡土德育是学校教育以及德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具有现实性、地方性、综合性、活动性等特点。乡土德育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我国台湾学者欧用生认为乡土教育具有四种功能,即人格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以及世界观的教育等功能,对乡土德育功能具有直接借鉴作用。周庄古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周庄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诸文化”时期。周庄钟灵毓秀,人文荟萃,自明朝至今,周庄先后出沈万三、沈体兰、叶楚伧等。1995年被江苏省政府列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后誉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 三.本课题研究价值 1、以地方性知识观审视学校德育工作,有助于学校德育关注民族文化和周庄德育资源,在教育国际化、现代化的背景下,突出德育工作的民族性、区域性特点,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 2、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针对性,加强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对地方生活环境的感悟,加强对周庄文化的关注,增进学生的家乡情怀,培养爱家乡情感,提高德育的人文关怀,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使命感,加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合。 3、拓宽学校德育领域,丰富德育内容,通过乡土德育,加强学校德育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和拓展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地方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引导学生在多样化德育活动中关注现实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道德智慧。 四、主要研究内容: 1、利用周庄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研究。 研究要点:充分开发和利用周庄传统节日教育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以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2、利用周庄名人,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研究。 研究要点:在指导学生了解认识家乡历史名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学习这些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增加他们的道德认识,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 3、利用周庄历史地理传说,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研究。 研究要点:带领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亲近家乡,热爱家乡。 4、利用风俗人情,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研究。。 研究要点:以周庄范围内的民风民俗等人文资源,不断拓展农村中学德育的内容。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一是坚持理论指导。注重理论学习,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德育理论,汲取地方性知识的理论内涵,借助现代课程论的理论成果,结合校本课程、校本德育的有关成果,不断充实课题研究,体现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二是突出实践指向。研究过程中统筹学校德育骨干,针对地方性知识的特点,立足学校德育实践操作,开展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不断总结学校校本德育的实践经验,将课题研究与推动学校乡土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力争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涌现鲜活经验。 2.研究过程 (1)、课题研究第一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与周庄的有关单位签订建立校外德育基地的协议书,健全相关的工作制度。 (2)、课题研究第二阶段(2013年1月~2014年12月)利用周庄中学校外德育基地和家乡丰富的乡土文化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3)、结题鉴定阶段(2015年1月~2015年6月)完成结题报告的撰写,整理、汇编课题研究成果资料集,为成果鉴定作好充分准备。 3.研究方法 (1)、实践体验法 实践体验法是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某一项实践活动,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在内心深处留下刻骨铭心的烙印,不断地引发心灵的矛盾冲突,内化为自身的良好思想品德,外显为高尚的行为。它的基本的活动过程为:引导参与 → 实践感受 → 体验内化 → 反馈外化。 (2)、调查研究法 调查是指人们直接接触社会现象,搜集事实,数据和资料,它是一种感性认识的过程。研究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寻找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把感情材料,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调查是研究的基础,而研究必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调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研究是探索“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调查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方法从学生的品德培养的“知”入手。其基本的操作流程为:确定调查对象→ 拟定调查提纲 → 实在开展调查→结果分析处理→提出对策建议 (3)、参观访问法 所谓参观访问法一般地说,就是结合学校中教育的需要,组织学生赴基地进行参观访问,让学生置身于空旷无边的大自然,真切动情的人文环境、军整严肃的军营调节身心、陶冶情操、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参观访问虽然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实践活动,但深受学生欢迎,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4)、影响激励法 影响激励法是利用周庄名人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通过活动载体,转变为德育影响。
|
||||
| ||||